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全面提升数据价值
赋能业务提质增效
2013年,随着德国工业4.0战略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发布,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的概念随之升温并迅速火遍全球。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大而不强”的状况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环节,绝大多利润被国外企业赚走。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国迫切地需要迎难而上,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为此,在2015年中国推出了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然而,对于中国制造整体的水平,行业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处在从工业2.0迈向工业3.0过程中,而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为什么全国各地会有那么多智能制造项目呢?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支持
国家之所以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也许我们可以从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在《人民日报》发文谈中国制造2025中找到答案,他在文中表示,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目前,制造业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对于智能制造升级意愿强烈,想以此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像西门子这样在智能制造方面领先的国际巨头企业,也在中国积极推广其先进技术,并扩大它的市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原因外,以下的两点也是造成我们认为目前智能制造非常多的因素。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概念上易混淆
由于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以及智能制造都没有一个十分明确一致的概念,因此往往很多人在提及智能制造时,容易将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混为一谈。其实,三者是逐渐升级的生产方式,即逐渐更加“智能”。
对于数字化工厂,笔者更赞成广义上的定义,即数字化工厂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以及相关联的成员,包括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软件系统服务商合作伙伴、协作厂商、客户、分销商、银行等,使其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有信息数字化的动态联盟。因此,数字化工厂的本质是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分享,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与感知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具备自我学习、自行维护能力。因此,智能工厂实现了人与机器的相互协调合作,其本质是人机交互。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它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的功能,其目的就是实现交货期短、优质、低成本、绿色。它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的功能。智能制造的特征就在于其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功能。
企业借机炒作,滥竽充数
除了概念上的混淆,由于目前国内外对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工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概念或者标准,造成国内很多企业故意借机炒作智能制造概念,以此来获取政府补贴或者撬动资本市场实现牟利。在各地的智能制造项目中,不乏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其实可能都没有达到数字化工厂的水平,距离实现智能制造还很遥远,但是仍然宣称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实现智能化生产车间。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中国制造2025》的主执笔人屈贤明教授曾表示,现在国内很多的企业说他们已经建成了或者正在建设智能工厂,如果这些工厂找不到智能的要素就无法称之为智能工厂。如果屈院长所说的“智能要素”能够形成一套评价标准,那么很多企业宣称的智能工厂都还没有达到相关要求。
结语
智能制造是未来生产的必然趋势,对于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的布局,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做好科学引导,并尽快进行评价体系与标准的建设。
本文为我公司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评论
游客
写的真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