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摘要:干眼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眼部疾病,发病伴随炎症,会对眼球表面造成损伤,严重的甚至引起失明。现阶段干眼症发病的外部风险因素主要由于长时间注视手机和电脑屏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程度加深,干眼病患者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所以干眼症预防或治疗领域具有明显的市场机会。本文重点介绍干眼症领域的疾病因素、分类以及其治疗药物。
近年来,干眼症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据艾美仕(IMS)数据统计,亚洲干眼症发病率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20%-36%,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患干眼症,干眼症在临床上已经成为仅次于屈光的第二大眼部疾病。
干眼症是一种与泪分泌和眼球表面相关的多因素疾病,经常表现为泪液的量、质、流体动力学异常,并伴随着整体眼部不适、眼睛干涩、砂砾感、刺痛和灼痛等症状,干眼症的病症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干眼症的病症情况
(资料来源:EZ Eyecare)
干眼症的病因多且复杂
干眼症的发生和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现根据干眼症的发病因素分析,干眼症大致可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症、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粘液蛋白缺乏型干眼症和液动力异常型和混合型干眼症。
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是老年人群体易发的病症,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体内雄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病率随之提高,如与干眼症密切相关的糖尿病,该病会造成末稍神经麻痹,引发反射性泪液分泌不足,导致干眼症状的发生;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是由于人们长时间的注视手机和电脑屏幕等电子设备进行工作或游戏,这类人群以青年和青少年为主,注意力过于集中、瞬目次数明显减少,泪液发挥较快,造成干眼症;粘液蛋白缺乏型干眼症的发病群体主要是四十岁以后的中年人,人体泪液乳铁蛋白含量大约在人四十岁以后下降,开始发生慢性睑缘炎,破坏睑缘正常的形态结构,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导致干眼症的发生;泪液动力异常型和混合型干眼症是由于现阶段屈光、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的普及,致使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增高。
干眼症的分类标准还未统一
干眼症的发病机制过多且异常复杂,所以目前国际上并没有针对干眼症统一的分类,学术界的争论仍然存在。
我国权威干眼症领域专家李凤鸣根据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将干眼症分为结膜干燥症和干燥性角膜炎。结膜干燥症是指结膜上皮层和结膜下组织、结膜杯状细胞、副泪腺及泪腺导管因病变而被破坏,使眼睑闭合不全或粘液和泪液不能润湿眼球,造成泪液过分蒸发。干燥性角膜炎主要是由于机体维生素A缺乏、全身营养紊乱,导致眼部病症表现的现象。
厦门眼科中心教授刘祖国团队建议将干眼症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粘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异常型和混合型,这一分类在干眼病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美国干眼症专家Holly团队将干燥性角膜炎分为五大类:脂质异常、粘蛋白缺乏、泪液水分缺乏、上皮病变、眼睑位置异常。
市面上针对干眼症的药物并不能根治其病因
虽然现阶段治疗干眼症的药物很多,但绝大数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比如干眼症常用的治疗药物人工泪液需要反复的给药,并不能达到根治其病因的效果,只能缓解干眼症的相关症状,而且干眼症在临床诊断和分类上还存在诸多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干眼症新药研发进展缓慢的因素之一。临床医师在确定干眼症患者的治疗方案时,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严重程度、病史及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目前干眼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润眼滴眼液、膳食补充剂以及外用与口服的抗炎药物,目前已上市且用于治疗干眼症的药物如表1所示。另外,改善周围的环境对于治疗干眼症有一定的效果,比如避免接触二手烟、减少在空调环境下的时间、减少在干热环境下的逗留等。
表1 已上市用于治疗干眼症的代表药物
(资料来源:Thomson Reuters)
总结
综上所述,干眼症的发病机制较多且相当复杂,国内外对干眼症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对于干眼症治疗领域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虽然存在诸多治疗药物,但只可短期改善干眼症的症状,不能彻底根治其病因。我国近几年社会发展较为迅猛,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普及程度提高,加上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等因素,对干眼症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加快提高干眼症治疗领域的研发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为我公司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