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执智能制造之笔,一幅有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蓝图被勾勒描绘得愈发清晰。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应用成效持续提升,建成700多个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透过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这扇窗,与会者们倾听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声声,感受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最新趋势,共绘智能制造美好未来。
智能化芯片成品制造产线
智能制造洋溢着一股暖流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
“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是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智能制造的代表性研发成果。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楼齐良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中表示,这张智能制造“金牌名片”的背后,其实就是数字化赋能。
拥抱数字经济,实施数字化转型,这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取得飞速进展的“通关秘笈”。在楼齐良看来,相关领域的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以数据驱动型企业为目标,围绕“数字化”这一关键词书写智能制造新篇章。
生产车间内,“数字大脑”正在操控生产全流程。通过一双数字化的“智能眼”,借助在线监控、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相关产品实现了“零缺陷”。楼齐良谈道,在驾驶舱的数字化方面,无论是打造数字化产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驾驶舱”,还是加强大数据管理,建立“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抑或是推进数字化制造,建立“生产指挥数据驾驶舱”,都深刻体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成果。
“大力推进‘工业数字化’,中车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楼齐良说。
从“样板间”到“商品房”,在创新名城滨江,5G海量连接、大带宽和低时延特性让众多5G工业级应用纷纷落地,“5G智造”逐渐花开遍地。
中兴通讯正是践行“用5G智造5G”的企业之一。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目前已有60余种5G创新应用在产线上大显身手。
5G数字孪生帮助搭建智能运营中心;5G无人叉车实现材料自动配送;5G机器人叠板让单板自动加工成为可能;5G视觉定位完成整机自动装配;5G、XR远程专家指导产品自动测试;5G远程控制让产品自动包装……徐子阳表示,由单点应用到整条产线优化,5G创新应用由浅入深全面覆盖园区办公、管理、生产等各类业务,使装配质量漏检率、关键工序不良率和产线调整周期等数据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产线操作人员数量也进一步减少,单板直通率提升至95%。
智能制造领域还有更多企业的身影。三一重工依托树根互联“根云平台”,透过设备互联及5G摄像头36000多个采集点收集工业大数据,将所有设备运行情况尽收眼底;长电科技智能化芯片成品制造产线上,高度智能化的设备正在飞速无缝运行……在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力助推下,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正洋溢着一片暖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产值规模约为2.5亿元,同比增长18%;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仍将突破2亿元。
智能化芯片成品制造产线
中小企业成主战场
数字经济时代曙光微露,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破局突围、拓宽发展空间、参与更高层次产业竞争的关键。然而,在这场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数字化转型旅途中,工业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的阵痛。网络能力与自动化基础薄弱,改造困难,设备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制造数据难以及时采集并传输,数据孤岛制约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在这呼啸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下,面临纷繁挑战的众多企业只有勇立潮头,才能基业长青。
曾经因数字化转型而迷茫,如今却搭载传感器模块,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时获取供水系统运行数据,变身智能终端;曾经智能制造的落地路径并不清晰,如今却让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纷纷露脸,与传统钢铁行业深度融合,把传统车间变为智能车间。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中小企业。以这两家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正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
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抢占机遇、用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与趋势。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淘沙”,中小企业需要“乘风破浪”,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实现蝶变。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于美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为中小企业支了几招。于美梅表示,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要目标明确,认识到企业的痛点在哪里,明白要解决哪些问题,不能盲目跟风;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对智能化具备深刻认知,关注投资和回报;中小企业还要注重数据的应用,可以运用数据进行分析、进行优化。
产业支撑体系亟待完善
综观整个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嗅到智能制造趋势的企业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业软件等“硬核科技”不遗余力地进行投入。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0.9%提升至2020年的2.4%。
集聚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工业机器年产量突破一百万套;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4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佐证了科技研发对推动南京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除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发展智能制造还需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在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供应链体系、营销体系等多个方面实现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周济在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中表示,智能制造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
智能制造“包罗万象”,制造业若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就需要多点创新,多方发力。周济在主旨演讲中就明确了几条创新发展路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生产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即发展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即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张依依
本文为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侵权,请权利人与本站联系,本站经核实后予以修改或删除。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