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关于涂铭旌的事件中,他进行的三次“白手起家”的“创业”,也是其个人经历中一直被称赞的事件。
第一次创业:奔赴西安“拓荒”
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铭旌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安“拓荒”。在西安交通大学,涂铭旌参与了金属材料专业的建设工作,开启了他“材料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西安交大工作的三十年中,涂铭旌主要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先后参与了“低碳马氏体的运用研究”“液体金属对钢及耐热合金的强度、塑形影响”及“铁素体、耐热钢及其高温强度”等金属材料方面的课题。
1970~1981年,涂铭旌协助周惠久院士开展“论发挥金属材料的强度潜力—强度与塑、韧合理配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与邓增杰、周惠久、朱维斗发表了题为《再论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问题—强度、塑性、韧度的合理配合》的学术论文。并与周惠久院士创立了以“从服役条件出发”为核心内容的金属材料强度理论。
1988年7月,涂铭旌凭借其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科学技术中的重大贡献,荣获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创业”,转向功能材料研究
在进行金属材料三十年后,1988年8月,涂铭旌辞别西安交通大学,进入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前身之一)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涂铭旌开始了“二次创业关”—在成都科技大学进行功能材料的研究。
创业之初,各方条件都很简陋。但涂铭旌自力更生,使用27平方米的旧房,并自行筹措了一万元钱购置了实验室基本设施。涂铭旌凭借此建设了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的新天地,创建了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指导或主持开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项目研究。
学科建设方面:1993年秋,成都科技大学获准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授权点;2004年四川大学金属材料系获准自主设立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专业博士授权点;2001年四川大学材料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实验研究之外,涂铭旌也积极关心科研和社会应用的关系。针对四川经济发展,涂铭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如《关于大力发展四川稀土产业的建议》《关于四川制定纳米稀土发展规划的建议》《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四川新经济》《深度开发攀西钒钛资源,打造钢铁、钒钛产业“航母”的思考和建议》等。这些建议得到各部门的广泛采纳,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次创业,在重庆文理学院担任顾问
2008年,已是八十高龄的涂铭旌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发展战略顾问,勇敢闯向了“第三次创业”。涂铭旌一直在用毕生所学,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故乡重庆,涂铭旌提出了建设新材料交叉学科集群、建立新材料中心应用研究实验室的构想,并领衔创建了“重庆市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涂铭旌一生获得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10项省部级成果奖,发表了600余篇的论文;同时进行了4部专著的撰写工作,发明了将近30余项专利。
本文由五度数科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