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全面提升数据价值
赋能业务提质增效
数字经济业已上升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企业信息化隶属于产业数字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甚至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两个相互包容而又相互独立的概念。人们最初把数字化定义为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现在又把信息化当作数字化的初级阶段。
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般认为有四个阶段:电算时代、管理信息化时代、信息集成时代和数据应用时代。
电算时代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计算机程序辅助完成某一业务模块的工作,如财务电算化、人事管理电算化等;随后进入管理信息化(MIS)时代,即针对某一业务域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通常是各专业或部门各自开发系统,结果是“烟囱”林立。这一时期创新最为活跃,系统也频繁换代。在信息集成时代,主要是解决各系统之间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问题。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被冠以“最佳管理实践”的企业资源规划(ERP)套装软件。进入数据应用时代,人们开始对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加以分析,以优化管理、辅助决策,如商业智能(BI)等。
随着云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数据已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进而引发各种数字创新甚或数字化转型。这些新技术的效果和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媒体上“数字化”逐渐取代了“信息化”。
总之,企业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续、发展和提升。如果说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那么信息化则是数字化的基础。
衡量企业信息化的三大特征
回顾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能按计划上线并正常运行五年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反观成功的信息化项目,皆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切合实际的业务、先进适用的技术、高效创新的管理。取其关键词的首字母,可简称为“BTM准则”。
在“BTM准则”中,“切合实际的业务”是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基础;“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不仅可降低开发成本,更提供了可持续运行的保证;而“高效创新的管理”既涵盖了在IT加持下的业务流程创新与再造,也体现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程度。
这里必须提到企业级信息化。与业务驱动的传统信息化相比,企业级信息化由企业驱动,并在统一技术架构下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信息化的三大顽疾:业务集成、数据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采用成熟度模型理论,则一个成熟的信息化企业具有三大特征:全业务接入、全信息对称、全数据集中。
“全业务接入”或“线下无业务”是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目标,即所有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均可被记录和测量;同时还包括以消灭系统壁垒和“信息孤岛”为目标的全业务集成。
“全信息对称”指作业层有工具、管理层有数据、决策层有依据。信息化不仅能支持班组所站的作业,而且作业结果可同时被整理分析。这需要建设跨业务的运营管控平台。全信息对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消灭报表”和“减少会议”。
“全数据集中”简言之即“一个企业一个数据中心”,这是指逻辑上企业数据必须集中,以实现数据“边际效益递增”。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志英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