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客服号
微信订阅号
剖析产业发展现状
为区域/园区工作者洞悉行业发展
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按照省委深改委《关于印发〈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台账〉的通知》(云改委发〔2021〕2号)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起草了《云南省全链条重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新优势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认真研究并充分征求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及厅内有关处室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并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2021年第31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行动计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12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全链条重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新优势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产业,在经济建设、国防军工、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位居全国前五,铂族金属和锗铟稀贵金属材料产量全国第一,液态金属和钛产业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资源保障能力下降、产业链条不长、技术附加值不高、新材料生产应用不足、集约集群发展滞后等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加快推动全链条重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新优势,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支持上中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着力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坚持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大力发展绿色铝材精深加工,构建完善绿色硅材产业体系,着力延伸铜铅锌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钛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稀贵金属及新材料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形成资源保障能力可靠、产业链条完整稳定、技术水平先进、集约集群效应显著、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有色金属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行动目标
到2023年,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原料自给率(含省外自有资源)达到50%以上,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突破900万吨,省内就地初级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单位有色金属产品创造产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以上,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
——产业规模方面,铜产业突破800亿元,铝产业突破1500亿元,硅产业突破1200亿元,铅锌产业突破600亿元,锡产业突破400亿元,稀贵金属产业突破500亿元。
——集约发展方面,中国铜业、云南铝业、云南宏泰、隆基股份、云锡控股、贵金属集团等6户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有色金属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绿色发展方面,规上有色金属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达到20%以上,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达到20户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
——智能化发展方面,选冶、加工环节关键工艺数控化率超过45%,力争建成3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工厂、车间)。
——高端化发展方面,初步建成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绿色新钛谷和液态金属谷,有色金属产业产值中新材料产值占比达到15%以上。
——技术创新方面,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户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5户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以上,年均新增专利授权100件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多维度重塑资源优势
1.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不断提高“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水平,加强对中低品位矿、难选冶矿的开发利用,做到对共伴生矿的全面利用,特别是煤、锡、铅锌、钨、铜等大型矿床中锗、镓、铟、铊、锶、锆、镉、铍、铌、钽、铼等稀有、稀散金属元素的综合利用。
2.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并着力提高尾矿、废矿、烟尘、废渣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和保级升级再利用。
3.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省外、境外优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资源稳定供应能力。
(二)打造绿色铝产业特色优势
1.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引进聚集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力争铝合金及铝加工产能达到800万吨以上,做大产业规模优势,加快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推动建设2—3个零碳绿色铝产业园。
2.推动山东创新、江苏凯隆、邹平新三元铝材、江阴市天阳金属制品等文山绿色铝创新产业园配套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引进铝合金轻量化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积极向高端精深铝合金加工延伸,加快发展建筑铝材、包装铝材、装备铝材等下游产品,不断丰富铝深加工产品品种,重点发展汽车车身板、轨道交通用铝、建筑模板、铝合金护围板、新能源动力电池箔、锻造铝轮毂、铝焊丝等高端新型材料,打造绿色铝材精深加工优势。
(三)构建绿色硅全产业链优势
1.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德宏、保山、怒江、临沧等地小、散工业硅企业兼并联合重组、退出低效产能,提升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硅产业基础原料保障优势。
2.加快推进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15万吨/年高纯晶硅项目建设,确保一期5万吨于2021年内投产,同步启动二期6万吨项目建设,于2023年底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围绕省内多晶硅料保障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在2022年底前再落地15万吨多晶硅产能,全省多晶硅规划产能达到30万吨,形成硅料就地供给优势。
3.落实好既有的项目投资协议,快速推进隆基曲靖二期、保山四期、丽江三期、楚雄三期和曲靖阳光三期、曲靖晶澳二期、楚雄宇泽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加强与在谈企业的沟通对接,争取尽早达成协议落地。到2023年底,全省建成单晶硅棒产能170GW(吉瓦)、单晶硅片产能162GW(吉瓦),进一步提升在单晶硅光伏材料领域的规模优势。
4.加快推进晶科能源楚雄20GW(吉瓦)电池片项目、隆基乐叶曲靖30GW(吉瓦)电池片项目建设,尽快启动隆基曲靖20GW(吉瓦)光伏组件项目,到2023年底前形成50GW(吉瓦)电池、20GW(吉瓦)组件生产能力,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优势。
5.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分布情况,通过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在昆明、曲靖、昭通等州市布局160万吨左右的光伏玻璃生产项目和适度规模的光伏银浆,在曲靖布局建设5000万套组件用铝边框生产能力,引导并支持昆明布局建设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背板项目,满足20GW(吉瓦)光伏组件的关键辅料需求,打造产业配套优势。
6.加快推进合盛硅业昭通80万吨有机硅、能投化工沾益40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配套发展硅油、硅烷、硅胶及下游深加工产品,到2023年底形成至少8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下游加工生产能力,形成硅化工全产业链优势。
(四)巩固提升铜锡铅锌传统优势
1.铜产业。以中国铜业为核心,以昆明、楚雄、玉溪、红河等地现有铜冶炼产能为依托,加快迪庆、普洱、玉溪等铜矿山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云铜王家桥铜冶炼及加工配套产业搬迁改造、东川金水铜年产20万吨阴极铜提升改造项目,精炼铜产量稳定在全国的6.5%以上,保持在铜冶炼环节的产能规模优势和工艺技术先进优势。依托滇中地区铜冶炼核心企业,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无铅环保行业用铜、铜及铜合金粉末行业用铜、军工行业用铜”等方向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年产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精密合金铜线、精密控制线缆、高性能合金铜、10万吨精密铜线、4万吨精密铜箔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到2023年底省内铜材转化率达到40%以上,提升铜产业链下游竞争优势。
2.锡产业。鼓励锡业股份、乘风有色、自立矿冶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锡冶炼集中度,全省锡冶炼产能控制在15万吨以内,产能产量均保持在全国的50%以上,鼓励以云锡控股为主的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融结合、产贸结合,通过投资、贸易等形式,至2023年实现对全球锡精矿资源控制、锡锭金属销售渠道控制达全球40%,巩固在全球锡冶炼领域的龙头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锡条、锡粉、锡膏、锡丝、锡带箔、锡片、锡化工、焊料化工、BGA(球栅阵列封装)锡球等细分领域,重点发展锡合金、锡丝、锡膏、预成型焊锡片(高洁净焊片、金锡焊片)、BGA(球栅阵列封装)锡球,到2023年实现锡粉产能规模达到1500吨,焊锡丝产能规模2500吨,锡膏产能规模1000吨,BGA(球栅阵列封装)焊锡球产能规模20万KK(百万颗);有机锡热稳定剂、有机锡催化剂、有机锡中间体、锡基新型阻燃剂、环保锡基电镀液、高品质锡酸钠、高品级二氧化锡等产品,2023年形成26000吨/年的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其中,无机锡11000吨、有机锡15000吨),不断提升锡基材料规格品种齐全优势。到2023年,有机锡、无机锡各有不少于2个单项产品成为国内同行冠军;锡膏、超细丝、BGA(球栅阵列封装)锡球等进入国内同行前三甲,二氧化锡、丁基锡产品进入国际前三名。
3.铅锌产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在云南建设“中国铅锌产业平台”,促进铅锌行业集群集约、提质增效,加快金鼎锌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在怒江形成年产电锌20万吨、锌延伸产品5万吨生产能力,推进云铜锌业电解锌锭10万吨项目搬迁改造工作;进一步技改提升振兴铅业10万吨和蒙自矿冶、红铅公司各6万吨铅冶炼工艺流程,加快推广祥云飞龙湿法炼铅工艺技术;全省铅锌冶炼产能控制在250万吨左右,铅产量保持在全国的6%以上,锌产量保持在全国的20%以上,巩固产能规模优势。加快培育和招商引资发展铅锌下游加工应用产业,重点从铅基合金、铅化工和再生铅三个方面延伸完善铅产业链,从镀锌、锌基合金和锌化工产品三个方面延伸完善锌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底铅锌省内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初步形成铅锌全产业链优势。
(五)培育钛产业新优势
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促进钛白粉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氯化法和先进清洁硫酸法生产工艺并举的路线,加快推进龙佰新立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16万吨氯化法钛渣、龙腾钛业5万吨钛白粉技改扩能、东昊钛业4万吨特种金红石钛白粉升级改造项目,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专用性强的钛白粉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延伸发展涂料、油漆产业,树立在钛白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云南国钛金属年产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智能制造技改项目,实现航天航空级海绵钛的稳定产出;发挥云南钛业熔炼技术优势,开发多品种钛合金型号,进一步巩固低成本钛带、板市场优势,加快棒材、管材的产业化,逐步推动模锻件机械加工件生产;招商引资引进下游企业,在发展人造关节、义肢、义齿、主动心瓣、骨骼固定夹等医疗器械的同时,大力发展钛制炊具、餐具、水具、保健饰品等家居生活用品,加快培育钛材料加工应用产业新优势。
(六)打造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领先优势
1.贵金属新材料。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失效汽车催化剂回收铂钯铑,复杂废料中铑、铱、钌综合回收,氧化铝载体催化剂碱处理富集铂族金属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到2023年底全省铂族金属产能突破30吨。围绕芯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速发展贵金属丝材、蒸镀材料、溅射靶材、电真空器件、网状材料、电真空焊料、精密合金、电接触材料、预成型焊片、微纳米金属焊膏等功能材料;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5G通信等产业,推动核心基板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基础材料(玻璃粉、陶瓷粉、贵金属粉末、有机载体)的研发,尽快实现低温共烧陶瓷用电子浆料、5G通讯元器件用电子浆料、光伏材料等产品的产业化;围绕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需求,推动新型前驱体、新型分子催化剂、电镀用主盐以及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的产业化;面向国六后时代发动机技术的高效清洁化、高热低碳化、电气化以及排放后处理技术的高效集约化等需求,形成满足RDE(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和稀燃、混动要求的新一代国六催化剂产品;以满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尽快形成丙烷/环己烷脱氢铂催化剂、硝基苯加氢制苯胺钯铂炭黑催化剂、气相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加氢钯催化剂、氯化氢氧化制氯气钌催化剂等材料的规模化生产能力;立足环境污染治理需求,加快开发抗硫化VOCs(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剂、大规格蜂窝金属载体VOCs(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剂和工业废水处理催化剂;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开发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长效阳极催化材料、氢燃料电池用高性能催化材料和膜电极。通过发挥“产学研用”一体、“新材料制造+再生利用”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在全国贵金属新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
2.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开发国外垄断的专用高端新材料系列产品,做强光电子微电子材料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先导(昆明)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云南锗业8英寸锗单晶片、4-6英寸碳化硅单晶片、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片、4-6英寸磷化铟单晶片、13N超高纯锗单晶、4英寸锑化镓单晶片、7N高纯元素(镓、铟、砷、磷)材料产业化、电子级四氟化锗同位素分离生产线,云锡控股年产5000KK(百万片)芯片封装用金锡焊片生产线、年产500吨光伏银浆生产线、年产20万KK(百万颗)芯片封装用焊锡球生产线、年产1000吨微电子用锡及锡合金电镀化学品生产线、年产50吨超微焊锡粉(6#、7#、8#)开发及生产线、高纯金属材料产业化(锡、碲、镉),红河砷业年产50吨半导体用高纯砷、年产500吨半导体用砷化锌系列产品,云南戊电靶材50吨ITO(氧化铟锡)、30吨AZO(氧化锌铝)高性能靶材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到2023年,区熔锗锭省内深加工率达到60%,粗铟省内深加工率达到50%,硒碲镉镓初级产品得到合理利用,建成国内领先的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3.液态金属新材料。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依托已建成的省级液态金属研发创新和标准制定平台,加快推进中宣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200万件/年液态金属骨科外固定产品项目、300吨/年液态金属合金制备与150吨/年液态金属熔接材料项目、10万平米LED(发光二极管)智能玻璃项目、大功率光伏电池组件用精密定位主栅复合材料及构件产业化项目建设,尽快启动液态金属屏蔽材料、液态金属导电滑环、20吨液态金属导电胶生产线、10万套/年液态金属电力装备、10吨/年液态金属磁流体等项目,液态金属磁流体全力打造省部共建液态金属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国家液态金属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液态金属产品质检中心,液态金属产业示范基地、液态金属标准制定基地,推动中宣公司成为液态金属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者、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4.稀土新材料。加快推进五矿稀土5000吨稀土氧化物冶炼分离项目,力争于2022年内启动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配套发展满足液晶、硅晶片、高档玻璃基片抛光等应用要求的稀土抛光材料,满足风电、太阳能发电、氢能、新能源汽车等需求的稀土储能材料,满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械等应用需求的稀土磁性材料,满足高端电子器件和芯片、功能晶体、集成电路、红外探测、燃料电池、特种合金、陶瓷电容器等应用需求的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
(七)培育建设优势产业集群
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构建一批大中小协同发展的有色金属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建设昆明(阳宗海)、昭通(昭阳)、曲靖(沾益、富源)、文山(砚山、文山、富宁)、红河(建水、个旧、泸西)、大理(鹤庆)绿色铝产业集群,昭通(昭阳)、曲靖(经开区、沾益)、楚雄(禄丰、楚雄)、保山(工贸园)、丽江(华坪)绿色硅产业集群,昆明(安宁、东川)、红河(个旧)铜及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曲靖(经开区、会泽)、红河(个旧)、文山(马关)、大理(祥云)、怒江(兰坪)铅锌产业集群,红河(个旧)、昆明(经开区)锡及锡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楚雄(武定、禄丰)、昆明(富民)钛及钛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昆明(滇中新区、高新区)、红河(个旧)、曲靖(宣威)、玉溪(易门)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3年底,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全省有色金属产业产值比例达到80%以上。
(八)开展协同创新
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材料基因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培育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示范和检测服务机构。重点培育建设难选冶矿石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研发、金属功能材料研发、新型结构材料研发、新型能源及光电子材料开发、新型环保及稀土材料开发应用等创新平台,建设稀贵金属新材料、锡铟精深加工、合金铝等产业创新云南实验室。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质量提升、两化融合、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组建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上下游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科技市场、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九)推进绿色制造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增强绿色制造能力,提高全流程绿色发展水平。鼓励利用现有先进的矿铜、矿铅冶炼工艺设施处理废杂铜、废蓄电池铅膏,支持铅冶炼与蓄电池联合生产。支持红河砷业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加快新技术与装备的引进和集成创新,开展有色附产含砷物料资源化、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置,为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继续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节能减排以及低碳技术和产品普及应用。提高尾矿资源、井下热能的综合利用和熔炼渣、废气、废液和余热资源化利用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依托“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创新回收模式,完善国内回收和交易体系,突破再生资源智能化识别分选、冶金分离、杂质控制和有毒元素无害化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提高有价元素回收和保级升级再利用水平。
(十)发展智能制造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围绕流程性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模式,改造现有生产线,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柔性、精细化转变,开展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锡矿、金矿等矿山开采领域,推广成套智能化协同采矿技术体系与主体装备,集成空间信息、环境信息和定位导航信息,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数字化矿山并开展行业示范。在铜、铝、铅、锌、锡、铟等冶炼以及铜、铝、锡、铟等深加工领域,实施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试点示范,构建物联网平台,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互联,鼓励搭建有色金属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信息、资源;构建企业云平台,推广使用基于云服务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打通系统之间的孤岛;实施虚拟仿真与可视化服务,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指标;基于工业云的远程监控和移动监控技术,实现设备维检数字化、生产故障诊断智能化,提升生产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最佳投入产出比;促进企业提升在优化工艺、节能减排、质量控制与溯源、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全力抓的工作机制,全面抓好辖区内有色金属工业优化提升转型升级,与有关单位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招商引资
依托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和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由省级部门牵头,会同相关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专项招商,强化土地、电力、供水、供气和物流运输等要素保障,做好协议、政策落实工作和行政审批全流程服务,为企业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制化营商环境。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多方式合作投资发展云南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提高,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1.研究设立云南有色金属全产业链重塑发展基金,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实施产业链企业并购,向上游积极参与省外、境外优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向下游积极整合材料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等环节优质企业,吸引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落地云南,全面提升产业链环节的完整稳定、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
2.依托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予以奖补,对通过清洁生产合格企业验收、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认证、实施有色金属中高端材料及下游加工应用项目、从事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实现零碳排放的企业及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数字化矿山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
3.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绿色硅产业、绿色铝产业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认真做好相关企业的调查、登记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要主动告知并做好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税负。
4.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有色金属产业龙头企业合作,为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减费降息、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方式,降低有色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有色企业通过股权和债权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引进各类境内外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信贷投入,有效落实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政策。
(四)积极拓展市场应用
深入调研周边区域及境外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和培育下游市场,推动装备制造、五金机电、轻工、纺织服装等各种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提供市场,并互相支撑、共同壮大。鼓励有色金属行业与下游应用行业在设计、生产、使用、维护等方面加强协作,建立行业协会牵头、上下游企业参加、有关方面参与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制约产品应用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等瓶颈问题,拓展消费领域和空间,重点推动铜在5G、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建筑用水管等领域消费升级,充分挖掘铝在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包装容器、机械装备、建筑结构、应急抢险等领域的消费潜力。
(五)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
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发展专业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依托有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建设一批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挥众创空间优势,鼓励各类人才参与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六)做好行业自律
加强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引导,充分发挥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领域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引导企业遵规守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搭建好政府和企业间桥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助推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采取推动企业采用先进装备和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老污染源环保改造升级、落实“以电代煤”及“以气代煤”、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等措施,通过区域减排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腾出环境容量,为有色金属产业新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强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宣贯落实,提升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装备,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的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为您安排产品定制服务